3)349 冲击CNS顶刊的途径(求订阅)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。

  在实际应用上呢,并没有太多的意义。

  一方面,30%和40%差距并不大,只差三分之一罢了,又不像效率从1%提升到11%,有10倍的差距;

  另一方面,对于效率这么高的太阳能电池体系,基本上都用到了砷化镓,这玩意的成本非常高,只能用于军用或高端应用领域,比如卫星、空间站之类的,就算把效率优化到100%,也没有民用的价值。

  这种叠层器件,是串联的结构,但和普通干电池的那种串联有所不同。

  叠层器件在空间结构上是一个整体,不论是“双终端”还是“四终端”,都是一个器件只吸收一单位的太阳光。

  比如,对于一个双结有机太阳能电池叠层器件来说,当太阳光入射后,首先经过顶电池,吸收了300-600纳米的光,然后剩余的主要是波长大于600纳米的光,将被底电池再次吸收。

  听起来很美好,可以规避有机光伏器件激子吸收特性带来的光吸收范围窄的问题,有效的利用太阳光能。

  但实际上,叠层器件在有机光伏领域的表现并不如意。

  目前,纯有机光伏的叠层器件的效率,只有12%左右,本来和单结器件的%相当,而当许秋将单结效率突破到接近13%后,叠层器件的性能实际上已经落后于单结了。

  主要还是因为之前常年使用的PCBM富勒烯衍生物体系,受体材料几乎不能吸可见光,只能依靠给体材料吸光。

  如果考虑到光吸收互补,采用一个窄带隙给体的体系和一个宽带隙给体的体系的话,由于窄带隙的给体材料对应的短路电流通常较高,可能出现顶电池和底电池电流不匹配的问题。

  因为器件是串联连接的,根据中学物理知识,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。

  假如上下两个电池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差距过大,比如一个10毫安每平方厘米,另一个6毫安每平方厘米,那么最终表现出来的电流就会在6毫安每平方厘米左右。

  对于第一个电池来说,就会直接损失大约40%的效率。

  电压方面的问题倒是不大,各个电池之间近似是线性叠加的,比如一个是伏特,另一个是伏特,那么最终就是、伏特的样子。

  除了短路电流方面的问题,另外还有加工工艺上的问题。

  有机光伏领域现有文献报道的叠层器件,大多数都是双结两终端的结构,在制备叠层器件时,两个电池中间需要有一层电荷复合层,通常采用的是导电的电极材料。

  而这层电极必须是透光的,因为如果不透光,下层的电池就废了,没有光可吸收了。

  透光的电极,比如ITO,不能通过溶液法制备,只能用磁控溅射等方法。

  而磁控溅射的话,一方面温度高,可能破坏有效层的结构,另一方面,一台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hsg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